在大數據時代裡,我們很容易被「錯誤引導」
不論是對資訊的錯誤解讀,或是自己造成的認知偏見,只要一不小心解讀錯了,思考方向錯了,就會陷入自己挖好的預設立場,找個自以為對的答案自圓其說,結果還深信不疑。就像我小時候以為真的有任意門,那些魔術師能憑空變出兔子肯定是在身上藏了類似裝置,好讓他們能直接把兔子從兔籠抓出來 (好天真 😇)
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是邏輯思考,其實說的是認知心理學,想在大數據時代生存,就該對人性有更深層的認識,掌握幾個常見誤區,避免做出不明智的決定
書分三個部分,先介紹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,接著說明有哪些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會構成錯誤認知,最後則是實際案例探討
我們為什麼會有不實認知?有哪些決定因子
無中生有
人類傾向觀察各種現象或事物的相似之處,找出明顯甚至浮泛的特點,當作日後判斷的依據
看到球員連續進球,我們會覺得他手感好,看見某人時常抽中獎,我們會覺得他手氣旺,但以統計的角度來看,接連出現的機率還是有的,人類天生傾向於低估錢幣連續擲出正面或反面的頻率,也就是所謂的群聚錯覺 (Clustering Illusion),或者是熱手謬誤 (The Hot Hand Fallacy),認為某件事發生了很多次,因此下次很可能再次發生
同時,我們也會受到回歸效應 (Statistical Regression Effect) 影響,如果一個變數達到極端值,將會往平均值回歸。就像是人生有起有落,股票有漲有跌,我們不能因為以往考試都考高分,而預期未來不會失常
總之,謬誤不在於觀察錯誤,而是解讀錯誤
過度推論
我們往往仰賴不完整或是不具代表性的資訊,因此產生錯誤認知
比如我們傾向接收正面資訊,大腦對於反面資訊通常要在經過一次「轉譯」才有辦法理解,像是叫你說出一個不是偶數的數字,跟說出一個奇數,肯定是後者易於吸收。而當我們提出問題時,如果問題太過片面,通常只會得到符合預期的答案,而被牽著鼻子走,例如新聞記者很喜歡在採訪的時候問,你覺得好玩嗎?民眾:「好好玩」…
如果我們心中保有某種預期,自我應驗預言 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 就產生了,期望會使我們的雙眼被蒙蔽,而只看見表象,並不斷地誇大有確實根據的認知
當數據不充分的時候,我們很容易會做出錯誤決定。比如要衡量某某政策或方法是否有效,我們通常只會有施行之後的結果,並不知道不施行會怎樣,在面對這種情況時,更應該有自知之明,了解我們缺少了哪些資訊
預設立場
預設立場,在心理學上講的就是錨定效應。人類在進行決策時,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資訊 (錨點),並以此為基準不斷的修正,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見解與看法
當我們看到模糊資訊的時候,往往會套用預設立場,只看見自己喜歡的事證,做出自己偏好的判斷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,當你看見 13 的時候,你覺得它代表著 13 還是 B 呢?我可能會覺得是 B,因為前陣子才在 Netflix 上面看到《B:彼之初》這部漫畫,裡頭的 B 其實是 13 的意思,也玩同樣的梗呀
不過,如果是非模糊資訊也會有這種現象嗎?會的,預設立場也會影響我們的思維,就如同前面所提到,自我驗證預言出現了,開始自圓其說
所以一個賭徒為什麼會拼命賭下去,因為他對一夕致富抱有希望,而不斷的合理化已經輸很多錢的事實,心中吶喊著「搞不好下次就賺回來了」
構成偏誤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
期盼眼光
因為對於自己有所期望,我們都會自我感覺良好
比如在互評測驗中,我們傾向給自己比較高的分數,或是在遇到難題解不出來的時候,會開始歸諸於其他因素,認為會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,假如失敗都是別人造成的。後來,心理學家借用美國廣播劇節目「News from Lake Wobegon」的故事,把這個現象稱為烏爾岡湖效應 (Lake Wobegon Effect)
以訛傳訛
這裡講的是二手資訊造成的偏誤,以小艾伯特實驗舉例,說明流言蜚語的可怕。看看現在網路上充斥著那麼多觀點、言論,到底哪些是真的、哪些對我們有幫助、哪些是吹噓的、又有哪些是不實的消息 …
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同時也在傳遞訊息,面對資訊傳遞,我們多半會依據個人的經驗、感覺或是理解的程度而有所增減,比如以下這幾個情形:
- 關鍵重點會強化,枝微末節的小事會弱化
- 為了增添樂趣而對資訊做加工
- 如果一項訊息包含太多限制條件,通常會被忽略
- 容易相信看似可信的
掌握資訊加料的方法,我們就更能破解假新聞、假消息,要留意事實,注意資料來源、強化與弱化,謹慎看待各種現身說法
認同想像
我們常常高高估別人跟自己想法一致的程度,產生「錯誤共識效應 (False Consensus Effect)」,同時也容易接納支持自身論點的人,而不理會否定自己的人,結果反而讓自己認為自己的論點無敵正確,符合大眾認知
會造成這個現象,可能是收到的回饋不夠,或是別人覺得只是小事情不願意說,特別是華人社會比較不會當面 Challenge 別人,因而失去許多想法交流的機會
感想
看著大數據,就好像在看魔術,想要破解秘密
其實很多魔術背後的原理很簡單,只不過魔術師透過「錯誤引導」轉移觀眾的注意力,改變人們的預期心理,經過不斷的效果堆疊,最後呈現出高度反差,騙過你的思維,讓你覺得,哇,這個麼魔術好神奇!
於是我們便會要求表演第二次,想要試著找出破綻,也會開始絞盡腦汁的想有哪些手法可以達成這個效果,因為我們對於不確定的事物會產生期待、產生恐懼,這兩種因素驅使著我們尋找答案
接著我們帶著預期心理,觀看了第二次表演,產生了自我應驗預言,開始對於自己的魔術表演破解深信不疑,但真正的情況是這樣嗎?難道眼前的那位魔術師不是有特異功能?難道他採用了你不知道的特殊道具?難道你以為的解釋只是要讓你停止發問而已 …
這篇只是簡要紀錄幾個重點,面對數據,面對認知,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習呢
雖然書中有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道理,但仔細閱讀,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,很多行為都可以拿來與日常生活經驗作類比
最後附上 TED 關於錯誤引導的演講,講者最後還來段偷東西的表演,你可以看到一個人是如何被誤導的 XDD
轉移注意力的藝術 BY 阿波羅.羅賓斯
好書推薦
- 書名: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:大數據時代,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
- 原名:How We Know What Isn’t So: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
- 作者:湯瑪斯‧吉洛維奇
- 原文作者: Thomas Gilovich
- 出版社:先覺出版
- 出版日期:2015/06/25
- 到博客來網路書店逛逛吧